Sunday, 18 August 2013

光點華山之一

自從發現華山這個點之後, 著實看了不少片子. 這兒平常上的片子不多, 一個月三五部而已, 但經常都是非主流挺有意思的片. 不必像電影節一天要趕多場, 在這兒可以閒晃晃再悠閒地進場, 整個特區沒有車行干擾, 徒步所及, 特色商店, 茶屋, 書店, 餐廳等等錯落於盡量保持原貌的古蹟建築群中.

有幾回時間趕些, 便先在義麵坊點些小菜下酒, 看完片再到隔鄰的"小酒"就著清酒, 串燒聊電影. 兩處都是半露天, 氣氛隨興. 之前在Salle Pleyel聽完音樂會後, 若是演出精彩, 結束後非但不累, 反而是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 非要到附近的cafe或bistro之類小館子小飲一番回味, 否則是再也睡不著覺的.  觀影亦然.



 

Tuesday, 13 August 2013

2013電影手記二

回鍋玩電影節的這幾年, 越來越覺得雷諾瓦的畫及其主張有幾分道理. (呈現人生的青春潤澤美好繽紛, 終於發現愉悅並不等於淺薄.)  有些片子雖然很好, 所謂深入寫實衛道揭密關懷人道保護地球等等, 如果表現手法過於沮喪頹廢不見天日, 漸漸地也就少選少看了.

今天這部Pierre Etaix就玩得開心, 馬戲團大丈夫(YOYO), 一部60年代的老片, 時空交隔如此之遠, 卻看得台灣的老少數代臉上盡是頗富童心的笑容, 場景道具精緻, 演員一流, 數位修復效果之好也是歷年來僅見!

Friday, 5 July 2013

2013電影手記一

今年熱暑暑的電影節開始之前頗看了幾支好片.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華麗細緻, 李奧納多的角色和在富豪休斯中有些類似, 演休斯一角時發揮空間雖大得多, 但他詮釋劇中純情大亨演來不溫不火, 恰恰到位, 與其經典作之一鐵達尼號遙相呼應. 至於是否契合原著(費滋傑羅當時還很年輕, 對妻子Zelda的情愛糾結一度令摯友海明威頗為擔心)則不得而知, 得先找本原著看看.

親你和我這樣做(Main Dans La Main)導演不知是否想要來點胡桃鉗之類古典芭蕾的童話色彩, 但是處理得有些無厘頭. 鏡面切割工與巴黎歌劇院女總監意外一吻後如被下了魔咒, 只要其中一人有所行動, 另一人非跟著做不可. 這題材其實也大可妙趣橫生, 可惜好像和導演沒啥共鳴, 看完後有點摸不著頭腦.

印象雷諾瓦(Renoir)李屏賓掌鏡, 每一個場景都像一幅畫家本人的印象派畫作, 功力了得! 劇情與演員表現也風格一致, 悲歡離合如瀲灩波光, 水軟櫓聲柔, 與多年前看的羅丹與卡蜜兒之激情跌宕恰成對比.

2013台北電影節



之一:

若無其事的寧靜(Odayaka)寫日本福島災後的幅射恐慌, 人們不願正視問題的鴕鳥心態, 杉野希妃演直言擔心幅射汙染而被掩耳盜鈴的大多數人排擠的單親媽媽表現出色.

Sunday, 5 May 2013

La Cocotte 早午餐

再來便到巷子裏的小法國館子試試菜. 這兒倒也不是第一次來. 午餐serve的是家常料理, 因了chef的背景, 是南法混合了西非的味道, 價格公道份量不小. 晚餐則是正式精緻的手工菜. 館子雖小, chef可不馬虎. 早午餐時段算長, 從早上十一點serve到下午三點, 適合約知心老友天南地北長談.


 

Thursday, 11 April 2013

西華飯店早午餐

早午餐在美國早已蔚然成風, 早期可能是教堂禮拜之後的聚餐, 現今則是人氣很旺的周末社交活動. 近些時不知不覺地在台北好像也流行起來.

生活規律的上班上課族群周末不用起早, 餐時不必受限, 或三五好友, 或獨自一人, 可以很悠緩的將响午的喧鬧或寧靜難得理直氣壯地延續到下午. 我則生活一向懶散, 每日第一餐都是早午餐, 雖然家中主廚準備得也很豐盛, 倒也樂見非假日時也有更多早午餐選擇, 偶而轉換一下口味及心情.

常去的有幾家, 就從西華的Toscana逛起吧!

 
玻璃屋區有溫室暖房的感覺
 
適合晴朗的周末早晨
 

Wednesday, 27 March 2013

花事, 2013春

偶而給自己買些花:

 
仔細端詳
 
 

 
擺在家中 

Sunday, 13 January 2013

2012台北電影節

六月底到七月下旬趕了二三十場台北電影節的片子. 今年的主題是瑞典斯德哥爾摩, 柏格曼自然是重頭戲, 不過這位大師之作早先大多已看過, 新進導演的作品對我來說除了了解一下當地的風土民情, 政局概況之外, 好像比較無法有些什麼較深刻的共鳴或感動. 倒是印尼的"海洋魔鏡", 加拿大的"再見, 拉薩老師"及伊朗的"百萬現金快遞"以及緬甸+台灣"歸來的人"這四部風格迥異的片子非常不錯, 在短時間內看這許多片子昏頭昏腦之餘, 至今仍然印象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