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來吃早午餐的我看到這道菜名超興奮: "Egg Benedict". 當然馬上就點了. 不知道怎麼翻譯但是我可以解釋一下. 在美國任何餐廳這道菜的做法大同小異, 都是把English muffin(一種麵包, 類似麥當勞早餐用的那種)烤一下襯底, 鋪上烤熱的多汁厚片火腿, 再放上火候適中, 蛋白滑嫩蛋黃溫熱但仍是流質狀態的水波蛋, 喜歡的話可以加點現燙綠油油的菠菜, 最後還要淋上熱騰騰的"Creme Hollandaise"(奶黃醬一類). 一口咬下去, 該有蛋汁, 肉汁, 奶香, 麵包脆脆的口感, 再以菠菜的清香及澀度去膩. 店家端上來時我愣了一下, 乾巴巴的麵包, 又薄又澀的火腿, 速食店一樣的冷凍薯餅,(水波蛋倒做得不錯.) 難為了服務的小男生很好心的跟我解釋這就是我剛點的菜. (回家才知道Dan昨晚在信義區某家Bagel店也點了一樣菜名的東西, 結果也一樣很慘, 因為這樣所以還好沒被嘲笑太久!!)
蛋上的醬汁太稀又太少.
今天唯一喜歡的東西: 咖啡~ ~ ~杯
杯身很厚很重, 非常保溫, 是目前我在咖啡文化突然很興盛的台北看到的最不花俏但最古式(美式的古式)也最能呈現美式咖啡味道的杯子. "咖啡達人"們可能不怎麼看得起的美式咖啡其實也有它簡單的門道: 咖啡豆的品質及新鮮度, 烘焙手法固然重要, 如何燒得香醇適口而不過濃, 可就不那麼簡單了. 最重要的一點, 還要熱得燙口, 要達到這個標準, 最古式的器材也最好用. 試過好多種或繁複或先進的咖啡機或咖啡壺, 最後是和愛逛美軍福利中心的婆婆在此挖到的一個美金1元的"perculater" 最好用. (造型簡單, 就是老式琺瑯水壺中間加了一個放咖啡粉的虹吸漏斗, 使用時把咖啡粉及適量的水放入, 置於爐上, 待水滾後量10分鐘關火就大功告成.) 燒出來的咖啡滾燙香醇, 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時間就行. 而且超級保溫, 關火後在室溫25度左右的情況下, 三十分鐘內不需借助任何外力仍能保持燙口的狀態. 而且因為沒有持續加熱, 咖啡也不會變味. 只不過這種壺50歲以下的美國人都大半不知道是甚麼東西了. 有一種義大利咖啡壺的構造類似, 但材質不同, 燒出來的咖啡不知怎的味道就大不相同.
終於照到它了!
婆婆的咖啡壺.
小妹點的墨西哥雞肉捲餅(Enchilada)
乍看蠻像回事, 但內餡的雞肉, 飯及紅豆通通又乾又冷, 不知道甚麼時候就已做好備用, 而且一般墨西哥菜紅豆不會直接混在飯裡亂拌一通, 就算最後要一起吃, 也是飯和紅豆分開以不同的香料及方法做好之後再分開擺盤, 才嚐得到2種食材不同的風味.
(小妹特別強調了一下缺角的盤子. 倒不是我們挑剔, 缺角或裂縫的餐具洗不到裂縫裏面, 久而久之就會藏汙納垢, 非常可怕.)
小妹分給我的一小份. 擺得挺漂亮吧? 可惜難吃得緊!!!
莎莎醬(Salsa sauce)及ㄧ種奶醬(sour cream), 通常還應該有酪梨醬(guacamole)及玉米糕搭配捲餅.
Margarita
龍舌蘭調酒: 冰沙不夠細, 略甜了些. 不過以老美的標準應該不算太甜啦! 其實在墨西哥菜很風行的美國加州也常常喝到我們覺得太甜的Margarita. 台灣到目前為止除了不多的幾家night club 及bar之外, 只有懇丁的Smoky Joe's調的最合我的口味. 他們的Buritto(也是一種捲餅)也做得很好, 而且是美式的大份量, 兩人點一份大的三百多台幣再加份薯片配莎莎醬就夠了. 可惜他們的酪梨醬也不是現做, 因此只見其色而不聞其香. (酪梨醬的新鮮度超重要, 在桌邊現做最好.) Smoky Joe's 是一個挺有意思的餐廳, 待下回去了再與大家分享.
這一家"中西美食"各國籍的客人都不少, 我的結論是: 思念家鄉味的外國人, 可能是抱著"聊勝於無"的心態來的吧! 就像我們旅居歐洲和美國時有時也會去不道地的亞洲餐廳一樣, 思鄉情切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